茅盾的感情史——母亲让他放弃了情人,情感上

摘 要

  “上船后遇见了秦德君,她是我在南京上中学时的教员穆济波的夫人 她已离开了穆,当时和茅盾在京都同居。”1984年2月22日,胡风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一)

“上船后遇见了秦德君,她是我在南京上中学时的教员穆济波的夫人 她已离开了穆,当时和茅盾在京都同居。”1984年2月22日,胡风在《新文学史料》上发表《回忆参加左联前后(一)》,首次曝出茅盾的婚外情。

这段历史,在此前各种茅盾传记中均无记载,曾深受好评的茅盾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8年出齐,但后半部分是茅盾去世后,亲属根据录音、笔记等整理而成)中,也未提秦德君。

1985年4月,秦德君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我与茅盾的一段情》,1999年1月,秦德君去世,终年94岁,年底,她的自传《火凤凰——秦德君和她的一个世纪》出版,引发巨大轰动。通过秦德君之笔,可知她曾为茅盾两次堕胎。

茅盾在写回忆录时,他的儿子韦韬执笔,曾问是否要写秦德君,茅盾说:不提,只当这个人没存在过。

茅盾本名沈德鸿,有趣的是,其夫人孔德沚和情人秦德君名字中均有一“德”字。

我们先来了解了解茅盾和他的身世背景。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是个清末秀才,他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着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

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家长的允许;《西游记》、《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等,都是他那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他当时便流露出了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

植材高级小学教的课程除了国文、算术外,还有英文、物理、化学、音乐、图画和体操,这些课程都使他感到很新鲜。

上化学课时,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张济川老师在教室里做各种有趣的化学实验,使茅盾和他的同学们大开眼界。科学的种子在这个少年人的心田里孕育了,他的思想变得活跃起来。

一天国文课上,中过秀才的周先生教《孟子》,错把“弃甲曳兵而走”一句解释成“战败的兵丁急于逃命,扔掉盔甲,肩背相磨,仓皇逃走”。他忽然站起来问道:“先生,”他指着《孟子》,“书上注释 兵 是 兵器 ,不是 兵丁 。”

他这么一说,同学们也恍然大悟,应声附和。“是 兵丁 ,不是 兵器 !你们小孩子,懂什么!我是中过秀才的。”老先生硬着头皮坚持自己的讲法。

茅盾见这位老先生硬是不认错,下了课就去问校长;徐晴梅校长是他父亲的好朋友。他听后想了一想,对茅盾说:“可能周先生说的是一种古书的解释吧?”茅盾心想:校长大概觉得不能让周老秀才在学生面前丢脸,才会这样说的吧!

小小年纪的茅盾,总是觉得坚持正确的才是最重要的。

2、9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茅盾在那里找到了《野叟曝言》,只花了三天半时间就读完了。这是清代的一部通俗小说,共一百五十四回,约一百万字,曾自称“天下第一奇书”。

茅盾的舅舅知道他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野叟曝言》,也很是吃惊。从此对他刮目相看。这种广泛的、大量的阅读,不仅提高了茅盾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的写作能力。在小学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每次考试他总能得到奖品。

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名。有一年茅盾遇上了童年会考,他参加了这次隆重的考试。会考的作文题是《论富国强兵之道》,茅盾很快就写了一篇四百多字的议论文,文章的最后一句是“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主持会考的老师对茅盾的文章大加称赞,并在最后一句上加了密圈,写了如下评语:“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进入中学后,茅盾在名师的指导下,更加广泛地学习了中国古典文学,他的作文水平也突飞猛进。在湖州中学读书时,他幸运地遇上了钱念劬先生;钱先生曾在日本、俄国、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作过外交官,通晓世界大事,学贯中西,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

有一次钱先生让茅盾他们作文,却不出任何题目,他让学生们自己选题,任意写,很多学生对此作文茫然不知所措。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题名《志在鸿鹄》。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无可奈何的猎人。

这是一篇寓言,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现了自己的少年壮志。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暗暗相合,因此,茅盾也是借此自抒胸臆。这篇文章思想高远,想象丰富,形象生动。

钱念劬先生很是赏识,写了如此批语:“是将来能为文者。”钱先生的预见没有错,茅盾以后果然成为著名文学家。



3、1907至1909年,茅盾就读于乌青镇植材高等小学,校址在乌镇中市的“北宫”(现乌镇电影院地块)。茅盾在校国文成绩优异,为全校之冠。教师张之琴(子岑)曾抚其背说:“你将来是个了不得的文学家呢!好好地用功吧!”

有一次乌青镇童生会考,试题是《试论富国强兵之道》,少年茅盾以父母经常议论国家大事的话写成四百多字,最后以“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作结,深得主持人卢学溥的夸赞,作批语称:“十二岁小儿,能作此语,莫谓祖国无人也。”

在植材小学求学期间,茅盾有两册《文课》(作文本)共写了三十七篇作文,约一万六千余字。在这两册《文课》中,茅盾的文学才能已初露锋芒,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已跃然纸上。他的勤奋好学和教师的循循善诱,使他脱颖而出。

教师的评语是鼓舞人心的,“读史有得”“读史有眼”等赞语屡见不鲜。“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等句更是对少年茅盾的极大鼓励。教师的激励无疑也是推动他发奋努力实现自己梦想的动力。

4、1904至1906年,茅盾就读于立志小学。学校校址就在茅盾宅邸隔壁(原立志书院旧址),大门两旁刻着一副大字对联:“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嵌着“立志”二字。这副对联对少年茅盾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志竟成”的“校训”让他从小萌生了美好的梦想。

当年立志小学的校长是茅盾的表叔卢学溥。教国文、修身、历史的教师是茅盾父亲的好友沈听蕉。国文课本用的是《速通虚字法》和《论说入门》(谈富国强兵之道的短篇论文或史论),修身课本就是《论语》,历史教材由沈听蕉自编。

沈听蕉每周要学生写一篇作文,经常以《秦始皇汉武帝合论》之类为题。学校每月有考试,单考国文一课,写一篇文章(常常是史论),少年茅盾总是第一名。

1905年夏天,茅盾父亲因病不治身亡。父亲逝世后,母亲在灵堂内父亲遗照的两侧,写下一副楷书对联:“幼诵孔孟之言,长学声光化电,忧国忧家,斯人斯疾,奈何长才未展,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十年互勉互励,雹碎春红,百身莫赎,从今誓守遗言,管教双雏。”

母亲则借此机会要茅盾“长兄为父”,成为弟弟的表率。

5、茅盾父亲沈永锡十六岁中秀才,思想倾向维新派,爱好自然科学,曾自学高等代数与微积分。母亲陈爱珠是乌镇一代名医之女,知书达礼,善于治家,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儿时的茅盾受到开明的家庭教育和文学的熏陶。

据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一书中回忆到,当他父亲知道自己患病无法医治时,却天天议论国家大事,常常讲日本怎样因明治维新而成强国,还常常勉励茅盾“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己任”,并反复说明这句话的含义。茅盾母亲要他做个有志气的人。

在进小学读书前,茅盾的父亲就自选《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用文言编成一节一节的歌诀作为历史读本,让母亲亲自施教。每当母亲讲历史故事或中国古典小说时,茅盾都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早期的熏陶,对茅盾形象思维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茅盾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所以,茅盾曾回忆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就是由于茅盾敬重母亲,导致他不敢和原配妻子孔德沚离婚,而与秦德君追求感情。

民国,在那个时代,因为这父母命,媒妁之言,造成了多少场爱情悲剧。

沈家和孔家住得很近,且是三代故交。茅盾的祖父和孔德沚的祖父各自带着自己的孙辈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茅盾的祖父见小德沚娇憨可爱,就提出了两家结娃娃亲的想法。就这样,茅盾与孔德沚的姻缘就被定了下来,他与孔德沚的婚姻是传统的包办婚姻。

茅盾是个极其孝顺的人,1916年春节前夕,茅盾奉母命返回乌镇,与早有婚约的孔德沚正式成婚。

茅盾的母亲也是读过书的女性,她和茅盾本就希望儿媳是个通文墨、知礼节的女青年,可当成婚翌日,母子俩从孔德沚的口中知道了这位新媳妇大字不识、胸无点墨以后,便感到了些许的失望。

目不识丁的孔德沚知道丈夫与婆婆都知书达理,

聪慧的她马上表示:自己对学习也十分有兴趣,只要婆婆和丈夫肯教,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拼命学习,争取早日成为一名会写字看书的知识女青年。

茅盾成婚后不久便又返回了城市工作,颇受婆婆中意的孔德沚就待在乌镇家中,一边照料家庭,一边跟婆婆习字读书,每天都有新的进步。



为了尽快缩小与丈夫的差距,孔德沚还进入到学校学习,仅仅4年之后,孔德沚便从一个蒙昧无知的乡下嬬妇变成了一个写信看报都十分轻松的新式女性,在这个过程中,孔德沚得到了婆婆的一力支持和无限肯定。

婚后的若干年里,孔德沚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还为沈家诞育了1儿1女。婆婆对孔德沚这个儿媳十分满意,这对婆媳间的关系可谓亲如母女。



1921 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他利用在商务印书馆的有利条件,以《小说月报》编务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一时期,茅盾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 年,茅盾的妻子孔德沚由瞿秋白夫人杨之华等介绍,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 年底茅盾来到刚被北伐军攻克的武汉,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的政治教官。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后,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又回上海,因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蛰居在上海景云里11 号半的三楼家里,足不出户。不能会客,不能参加活动,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苦闷、烦恼、迷惘缠住了茅盾的整个心灵。1928 年6 月的一天,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来看茅盾。陈望道是茅盾的好友,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五名党员之一,也是《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译者。

闲聊中,陈望道建议茅盾去日本走走,换换环境,呼吸点新鲜空气。

茅盾对这个建议很感兴趣。于是热心的陈望道便开始帮助茅盾办理出国事宜。帮茅盾办好日元的兑换、船票的订购后,陈望道便请茅盾到他家去取。这天晚上,茅盾来到陈望道家,发现几年前上海平民学校的学生秦德君也在陈家。闲谈中,茅盾知道秦德君也去日本,正好与自己结伴同行。陈望道请茅盾照应秦去日本的生活,茅盾欣然应允。

秦德君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四川忠县人,容貌端庄,身段苗条修长。1920 年她在成都读书时,因提倡女子剪发与男女平等,被学校开除。

后来她在吴玉章等人的资助下,走出四川,并由李大钊介绍到上海工作。1922 年她由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上了沪宁一带工人运动与学生运动的通讯员,后被派往西安等地,从事秘密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秦德君与组织失去联系,辗转来到上海,住到陈望道家中。她想到苏联去,陈望道就要她先去日本,再设法找中共组织联系赴苏之事。所以这次茅盾赴日,陈望道就让秦德君与茅盾同行,彼此也有个照应。

1928 年7 月初的一天,上海黄浦江畔的远洋航运码头上,32 岁的茅盾化名方保宗,22 岁的秦德君化名徐舫,登上去日本的小商轮。轮船到达日本神户,日本宪兵照例要检查。茅盾与秦德君站得很近,行李也靠着,日本宪兵误以为他们是夫妇,指着秦德君问茅盾:“她是你的夫人吗?”茅盾随口用英语回答:“是的,她是我亲爱的妻子。”秦德君也没有申辩。

到东京后,茅盾住在一个中等旅馆——本乡馆,秦德君住进了“东亚预备学校”女生集体宿舍。两人相距很近,来往密切。在异国他乡,他们的感情日益加深,茅盾亲切地称秦德君是他的“救星”,是挽救他的“北欧命运女神”。

这年的冬天,茅盾和秦德君同居了,并决定迁居京都。一到京都,茅盾和秦德君都非常满意友人杨贤江帮助找的一间寓所。



在此期间,茅盾写了不少散文和短篇小说以及文学评论,作品源源不断地寄回国内发表,换取稿费维持生活。秦德君则帮他抄写稿件,并常帮他出些主意。不久茅盾因“幻灭、动摇、追求”受到国内左翼文坛的批判,他下决心要再写一部有分量的小说出来扭转舆论,但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素材,无从动笔。他说有关他家乡的素材都被他写光了,在创作素材方面,唯一的希望就是依靠“北欧命运女神”秦德君。他对秦德君的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从中挖掘可作创作素材的东西。

秦德君叙述的自己的故事,激起了茅盾强烈的创作欲望。他赞叹说:“这都是些极好的小说材料!你呀,好比手里捧着一大把铜钱,只要用一根线穿起来,就是很好的文学作品。”在构思完成后,茅盾于1929 年4 月开始写作小说《虹》,这是茅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1930 年4 月初,茅盾和秦德君一起回到上海,依然同居,先住旅馆,后来暂住在杨贤江的家里。茅盾带着秦德君去看望了鲁迅,帮助秦德君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后又带着秦德君看望了自己的母亲,二人关系已经公开。

对于秦德君,茅盾母亲很不满意,写信斥责茅盾说:“你自幼丧父,我含辛茹苦抚养你,教你诗书礼仪,现在你弃妻抛子,摧毁这个美满家庭,于心何忍!应该知道糟糠之妻不下堂。你应该回心转意,归家团聚,负起家庭责任,这才是正道。”茅盾的妻子孔德沚三天两头来哭闹,看着孙子孙女以及堂前尽孝的儿媳,茅盾的母亲决定和儿媳结成统一战线,维护这个家庭的安稳和延续。

婆婆与儿媳统一战线,用3招联手拆散了野鸳鸯

富有生活经验的婆婆叫来闷闷不乐的儿媳,告诉她说:

你是家中主母,要以这个名义拿来丈夫一半以上的稿酬当作家用,这样一来,任什么野鸳鸯也难以忍受经济上的捉襟见肘。

孔德沚听了,顿时眼中有了光亮,马上提笔写了一封信要钱,从那以后就牢牢抓握住了茅盾的半数稿费。

身在异国他乡的茅盾与秦德君在经济情况锐减的情况下,居然能够忍受“有情饮水饱”的生活。1930年4月,秦德君再度怀孕,当时日本的时局骤然紧张起来,于是茅盾就带着秦德君回国,还准备着让秦德君见一见未来的婆婆。



不得不说,茅盾的母亲是位非常明事理的老人家,她知道了儿子要将婚外情人“转正”,就推托拒见秦德君,而且态度异常坚决地告诉茅盾:除非我不在人世,否则你别想离婚。

茅盾有些懊恼,为了安抚秦德君,他就单刀直入地同孔德沚提出离婚。可

孔德沚早就和婆婆达成了一致——无论如何,坚决不离婚!

一切陷入了僵局,秦德君非常生气,竟然想到了用流言蜚语来污蔑孔德沚妇德有失、人品不良。对此,素来与孔德沚朝夕为伴的婆婆又亲自出马,全力证明了儿媳的清白和无辜。这一下,茅盾更是感到焦头烂额,无所适从。

为了稳住各方关系,茅盾只得硬着头皮与秦德君商量:咱们来日方长,你先去把孩子拿掉,家里那边的问题由我来慢慢解决,你等我4年,我把婚离了,然后就和你在一起。秦德君对茅盾的话深信不疑,她再次打掉了腹中的胎儿,然后静待4年之后成为茅盾名正言顺的伴侣。

茅盾暂时从复杂的关系中脱出身来,他是个孝顺传统的人,马上就遵从母命,回到了正常的家庭生活之中。回归家庭的茅盾充分感受到了妻子进步的学识和谈吐,也感受到了满堂欢笑、儿女绕膝的快乐。

当他见到发妻孔德沚对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孝敬之后,心里涌起了浓浓的愧疚和感恩之情,他随即便下定决心,要爱护贤妻一辈子,和孔德沚互敬互爱、白头偕老。

从来薄幸男儿辈,多负了佳人意。



实际上,孔德沚的万般努力都是受到了婆婆的“指点”,这位深谙夫妻之道的老人家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她告诉儿媳孔德沚:丈夫的人是回来了,能不能收住他的心,那就要看你的了!

此后,在那动荡不安的革命岁月中,孔德沚也凭借优秀的革命表现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和茅盾一起从事革命工作,成了一对模范革命夫妻。茅盾搬回孔德沚处后,秦德君听说茅盾是“叛徒”,万念俱灰,服下茅盾落下的200片安眠药自杀,幸被救活,而茅盾很快搬了两次家,秦德君已找不到他,只好和弟弟回到四川。
秦德君后又嫁了两次,一度在军阀刘湘手下任参议官,最后一任丈夫郭春涛曾和周恩来留学法国,是地下党员,秦与郭为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但1950年郭因病去世。1945 年,秦德君加入民盟,在上海做中共地下交通工作,参与策反国民党军起义。1949 年5月17 日,秦德君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因上海解放而幸免于难。秦德君还是一个人,更惨的是还被人诬陷,沦为阶下囚,更是在监狱中被人推倒,摔断了腿骨,成为了残疾人。秦德君在监狱呆了8年,出狱后,只剩下自己,过着凄楚的日子。

秦德君承认自己脾气不好,为了逼茅盾离婚,谎称孔德沚也有情人。茅盾后来曾公开抱怨:“哪里是个德君,简直是个暴君。”

1951年,秦德君在教育部工作,想恢复党籍,让组织找茅盾证明,茅盾却说他不是党员,不便作证。秦德君亲自写了挂号信给茅盾,但始终未收到回复。在上世纪60年代初,秦德君曾托王某说服茅盾,想恢复关系,茅盾没有理睬。1966年“文革”开始后,秦德君又给茅盾写信,再次提出恢复交往。茅盾将信给孔德沚看了,并当面撕毁。不久,秦又具一信,威胁说要揭发茅盾,茅盾将此信又给夫人看后撕毁。
茅盾在写回忆录时,他的儿子韦韬执笔,曾问是否要写秦德君,茅盾说:不提,只当这个人没存在过。新中国成立后,秦德君历任第二至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 年4 月,年近80 的她,在香港《广角镜》月刊上发表了《我与茅盾的一段情》,她与茅盾的情感往事方为世人所知。

1981年,茅盾去世,秦德君没有去参加葬礼,茅盾的世界早已没了她。

1999年,秦德君去世,走完了自己悲苦的一生。



茅盾与秦德君的这段经历与胡风毫不相关,为何胡风要率先捅出来?因为二人积怨甚深。茅盾偏写实,胡风重激情,所以胡风看茅盾作品,觉得是“客观主义”,看不下去,而茅盾对胡风的诗也不欣赏,觉得太空洞。鲁迅在世时,双方碍于情面,没有公开。鲁迅去世时,茅盾恰好在乡下,赶回上海时,耽误了几天,胡风盛气凌人地问茅盾为何晚到,茅盾说痔疮发作,耽误了行程,胡风后来也罹患痔疮,始知其难,但当时还很年轻,对茅盾的误会进一步加深。

对于秦德君,胡风颇有同情。秦德君第一次为茅盾流产后,回日本恰好与胡风同船,也是在她的介绍下,胡风认识了茅盾,茅盾还寄赠了自己的著作,并写信邀胡风讨论文学问题,但胡风对茅盾的作品不感冒,借故推脱了。

1949年后,胡风屡屡受挫,茅盾却当了10多年文化部部长,在文艺观上双方又发生过冲突,胡风撰文重提旧事,有在人品上、艺术上全面否定茅盾的意味。

那为什么茅盾放弃这段感情,茅盾在回忆录中绝口不提秦德君,却弄巧成拙,使读者只能听到秦德君单方面叙述,找不到茅盾的辩解,让人好奇的是:茅盾当年为何放弃秦德君,重回孔德沚身边?

或者,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中国现代作家中,鲁迅、胡适、老舍和茅盾境况相似,都是父亲早逝,由母亲拉扯成人,作为孝子,他们的婚姻都受到母亲的很大影响,并且当母亲力不能及时,都发生了婚外恋。

佛洛依德认为,失去父亲的男孩的“恋母情结”会被扭曲,会在“做母亲的儿子”和“做对象的情人”之间产生纠结。一方面,他们希望找个“贤妻良母”式的传统妻子;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现代的爱情。当二者发生冲突时,常常在坚持前者不变的前提下,兼容后者。

美国学者列文森认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大体上是在理智方面选择了西方的价值,而在情感方面则丢不开中国的传统。

茅盾很可能也是如此,童年时,卧病在床的父亲让他去拿一把钢刀,说想削手指甲,结果父亲却用它来自杀,虽未成功,但不久之后还是死去了。“助父自杀”成了茅盾一生挥之不
去的阴影。

茅盾一生缺乏安全感,他刚到商务印书馆工作时,年薪仅330元,可他竟存了200多元。秦德君曾讽刺地写道,她托茅盾买去日本的船票,茅盾接过钱,放在鼻子上嗅嗅,笑眯眯说:好香。

渴望安全与稳定,渴望女性的温柔,而这,恰好是秦德君无法给予的,这决定了,这场情感难以持久。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